专业设置
产品设计简介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审美能力、扎实设计表现技能,系统掌握工业设计的方法和知识流程,能运用科学、技术、商业等综合知识,善于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产品设计的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主要从事儿童产品、交通工具、家居产品(家具、灯具、电器等)、文创生活用品、可持续性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工业设计的本质,掌握工业设计工作流程等专业知识, 能够系统地协调用户需求、设计、制造、市场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知识。具体包括: 1、掌握产品设计的专业理论:产品设计史,设计美学,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流程与方法,设计心理学,用户研究等; 2、掌握产品设计相关工程技术、生产、工艺等知识; 3、熟悉国家与工业设计专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具备相关领域的基本管理能力; 4、了解国内外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理论前沿和进展; 5、具备一定的人文、商业、设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6、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7、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 (2)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法制意识、诚信意识; 2、具有积极的进取心,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的素质。 (3)能力要求: 1、熟练掌握产品设计表达技能,具体包括手绘表达,模型表达,计算机辅助表达,口头沟通表达等; 2、具有一定的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能力,具体包括图形、文字设计以及排版设计等; 3、具有较强的审美感悟能力,较强的产品造型表现能力; 4、具有综合市场、设计、制造等知识完成产品设计的能力; 5、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意识。 三、专业特色 1、本专业依托学校农工学科背景,依据产品设计专业本质特点,构建“具有共性的产品设计核心知识+可以选择的方向性知识”的课程体系,相应地采用“基础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的教学方法,形成“学研结合、产学结合”的教学体系和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培养在岭南城乡的家居家具、生活日用品、儿童产品、交通工具几个产品设计方向的设计人才。 2、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本科生从大三开始分别进入三个工作室学习,即产品设计第一工作室、产品设计第二工作室和产品设计第三工作室,三个工作室的特色课程如下: 第一工作室:儿童产品、交通工具。 第二工作室:家居产品(家具、灯具、电器等)、服务设计。 第三工作室:文创生活用品、可持续性设计。 3、结合岭南城乡发展,研究岭南的社会、经济、科技、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工作室教学采用目标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整合社会资源,完成设计目标。 四、实践基地 本专业结合产学研项目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广州原子工业设计公司、广州易用设计公司、深圳白色工业设计公司等都设立了实习基地,并与深圳浪尖设计公司、广州大业设计公司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邀请企业资深设计师担任本系工作室的企业导师。
五、海外合作交流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近年来本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英国爱丁堡毕业龙大学、德国富克旺根艺术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台湾长庚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等建立了深度的学术交流合作及交换生项目。
六、工作室研究成果 近年学生蜂巢产品设计工作室开展、完成了31项各类设计项目,作品获得授权专利41项,入围文化部2016中国设计大展2项,获得国家、省级以上设计奖项200多项,其中包括红点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省长杯、大师杯等,学生获得各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40人次,多项设计成果为企业创造销售佳绩。
环境设计系简介 一、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专业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主要从事室内空间设计、展示与公共艺术设计、建筑与景观设计及其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的相关工作,注重培养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服务于岭南城乡及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上要求学生能将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设计实践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环境设计中具备系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能综合运用合理的设计程序和方法,充分考虑室内外空间的功能、结构、外观、尺度、材料工艺和市场需求等关系,通过各专业技术准确表达设计,具备较高的专业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能力及素养: 1.知识:掌握环境设计的基础理论、设计程序及方法,熟悉相关专业技术、材料与施工等专业知识。 2.能力:具备环境设计表达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及设计实践能力,包括手绘表现技法、软件效果图表现、模型设计、文字表达、语言表达、设计创新思维及设计实践等能力。 3.素养:具有文化艺术及跨学科知识素养,具有一定的设计实施与管理的专业人文素养,了解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市场经济、相关政策及国内外发展动态,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一门外语能力的综合素养。
三、专业特色 1.专业“3+1”与递进式模块化:专业依托学校农工学科背景,人才培养实行“3+1”及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突出岭南城乡地域文化特色,递进式设置住宅空间设计、展示与公共艺术设计、建筑与景观设计等三大模块化专业方向。 2.立体多导师制与工作室教学:教学突破课程壁垒,形成一课多导师制授课的教研团队,构建立体教学模式,以服务城乡全产业链为导向,结合三大特色工作室教学,与时俱进强化设计人才综合能力,建立专业模块循环训练体系,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
3.校企联合与创业校友协同育人:依托广泛的社会基础,整合优秀设计行业资源及20所创业校友企业资源,创建“香凝建造”专业平台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与专业交流,促进设计创新,推动创业及就业的发展。
四、海外交流合作 本专业注重国际合作,先后与诺丁汉大学、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澳洲中央昆士兰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日本创价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工业大学、德国富克旺根艺术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台湾地区建国科技大学、铭传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等建立了友好互访、学术合作,本科、硕士生的交换生以及双学位、双学历的培养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联合培养“环境设计与创意产品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项目。 五、研究成果 近年3年,环境设计系教师在教科研上获得省部级科研立项15项,在SCI、SSCI、CSSCI、EI及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4篇,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外观专利10项、计算软件著作权12项,设计及绘画作品参加展100余件次,其中5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出版专著5部,编写教材6部。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课题8项,省级课题14项,校级课题15项,指导学生参加专业设计竞赛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奖项85项,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金奖、银奖;获得亚洲设计学年奖金、银、铜奖;第十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一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第五届“憧憬·美丽中国”艺术设计大赛金、银、铜奖及各项优秀团体奖及优秀组织奖等。 视觉传达设计系简介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将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相融合创作的能力,适应互联网新形势下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跨领域创作研究的能力,在品牌传播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新媒体设计等领域内具有系统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宏观把握能力、策划能力及创新创业潜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品牌设计、文化创意、数字媒体设计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知识,着重培养专业实践的能力。具体包括: 1、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与视觉传达专业相关的知识,具备综合分析视觉传达设计问题和实际进行设计的能力; 3、熟悉国家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具备相关领域的基本管理能力; 4、了解国内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理论前沿和进展; 5、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具有运用计算机综合分析和解决视觉传达设计问题的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2)素质要求: 1、要求学生在继承中外优秀设计理论的前提下,全方位接受专业的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的基本素质; 2、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2、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 (3)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掌握品牌设计、文化创意、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设计和项目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具有较强实务操作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三、专业特色 1、本专业在艺术设计领域内,以广东“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为发展背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依托我校“农工”优势,发挥专业特色。 2、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现农工特色。 3、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本科生在三年级分成:品牌设计、文化创意、数字媒体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具体如下: (1)品牌设计方向主干课程:品牌形象、广告创意、包装设计、广告策划、导向设计等; (2)文化创意方向核心课程:文化传播设计、创意思维、符号设计、文化书籍、民间艺术等; (3)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数字媒体设计、网页设计、界面设计、摄影、灯光设计等。 四、实践基地 注重学生培养本系先后与广州市人民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山大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广州印沁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州酷之优电子配件有限公司、深圳市前海小蚂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树华美术教育集团等1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科研合作项目。 五、海外交流合作 本系先后与英国利物浦大学、诺丁汉大学、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澳洲中央昆士兰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日本创价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工业大学、德国富克旺根艺术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台湾地区静宜大学、中原大学、建国科技大学、铭传大学、屏东科技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等建立了友好互访、学术合作、本科生硕士生交换项目,以及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六、研究成果 近年来香凝传播设计工作室完成了社会项目100多项,获得各类竞赛奖项作品达到1200件以上。获得国家、省级以上奖项350多项,其中包括澳门设计双年展、靳埭强设计竞赛,中国白金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金犊奖、中国之星、大师奖、广东之星、中南星奖等。学生获得专业资格证书30多人,多项设计成果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美术系(一年级教学部)简介 一、基本情况 美术系(一年级教学部)成立于2004年,现有专任教师8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4名,助教1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7人,肩负着全院本科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也给园林园艺学院、城乡规划学院的本科一年级上设计基础课,同时给全校的本科生上油画、国画、版画、水彩、雕塑等选修课。美术系是学院专业平台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院专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专业设计基础,做好与设计专业课程的衔接。 2、提高学生艺术审美和人文修养。 3、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4、拓展学生的艺术设计领域知识。 三、教学特色 1、在教学上主要采取大平台模块化、互联网+教学平台的的教学形式,针对课程教学设置了素描教学组、色彩教学组和构成教学组,以教学团队的形式探索教学改革,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 2、坚持将宽而厚的设计基础教学与专业方向培养相结合,将夯实学生设计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3、一年级的教学通过视觉日记的训练手段,链接各个设计基础课程,通过互联网实现学生视觉日记的电子化记录,教师根据课程安排相应日记绘画内容,强化各基础课程训练条目,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美术系(一年级教学部)的主要课程分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综合构成、艺术理论四大部分。 5、《设计素描》课程融合艺术和设计理论,着重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鼓励学生重新感受平常事物,发现不一样的观察角度与质感表现方法;通过简单几何体的多维组合训练,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掌握空间透视绘画方法;多专业教师的理论课互动、阅读课及电影推介会活动,拓展学生的眼界及想象力。 6、《综合构成》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一年级学生能够掌握设计形式规律和法则,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以及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拓展设计思维,完成从具象绘画思维到抽象设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建立三维空间的概念,掌握三维空间中造型的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构成原理制作出立体形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 7、教学方式除了运用传统表现手法作业手段,还结合计算机、数码产品等使完成作业的手法更多样,与专业课程学习更好结合。 四、研究成果 1、美术系教师近年来先后有5名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3名获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指导学生美术作品在全国、广东省以及广州市级竞赛和展览中获得优异奖项。 2、美术系以科研促教学,积极参与科研创作,已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和较好的研究传统。近年来成功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作品60余篇(幅),美术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0余件(次),在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